原创 傅维康 中医药文化杂志
简叙“医”字和“药”字
汉文“医”字的繁体为“醫”,由“殹”和“酉”两大部分构成。“酉”字古时与“酒” 通,表示用酒治病。而对 “殹”的解释,历来见解不少,其中有些说法颇耐人寻味。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最早系统地对汉字字源进行考究和对汉字字形进行分析的典籍。其中写到:“醫,治病工也。”并且解释醫字上半部的 “殹”是“恶姿也”,即人在患病时的神情姿态。而在前赵,王育则认为:“殹,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即是说,“殹”(读音噫)是人患病不适之时发出的呻吟;“酉”是用酒治病之意。
“醫”宇的构成,又同“疾”字有密切的关系。疾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其字形反映人体被箭(矢)射中,于是产生了病痛。因此,直至今天,“疾”字结构中还包含了 “矢”。也正因上述理由,“矢”字周国的框框 “匚”,是表示人们用盾防御被箭(矢)射伤。至于 “醫”字中的“殳”,读音“书”,是古时一种兵器,初为竹制,一丈二尺长,前端尖镜。有人解释为用 “殳”驱赶病魔的意思。
清代张路玉在《张氏医通 》中世对“醫”字作了解释,认为“殹”是表示用篋(匚)收藏“矢”和“殳”抗病,就如同用“矢”和“殳”攻击敌军一样。
上述对 “醫” 字的若干解释,表明历史悠久的中医学,从很古老的时候起,就在一定程度上把“防病”和 “冶病〞结合在一起了。
和“医“字有密切关系的“药”字,其繁体为“藥”,是曲草火(艹)偏旁与“樂” 字构成。探索“藥” 字产生的缘由和结构的含意,须追溯到远古人类寻找食物的历史,因为他们对药物的发现和认识,跟他们寻觅食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在人类出现的最初阶段,他们寻找食物充饥,根本不知道哪些东西可吃,哪些东西不能吃,而在 “饥不择食” 的情况下,他们必然会吃进不合适甚至有毒的东西,结果使人体出现皮疹、瘙痒、呕吐、腹痛、 腹泻、头痛、发热等症状,甚至有时引起麻木神智错乱、昏迷、死亡等严重中毒后果。另一方面,有时人们吃了某些东西后,原有的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 便秘、头痛等症状减轻或消除了。如此日复一日,经过了漫长岁月,经历了不知至少次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东西是可吃的,哪些东西会使人体产生中毒症状,是不能吃的,哪些东西是能减轻或消除人体某些病痛的,哪些东西是能使人睡眠或暂时失去知觉的,如此等等。于是,远古的人类,在寻找、发现食物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能产生某些作用的各种药物,这证实了远古时代“药食同源” 的事实。
由于自然界中有着品种繁多、资源丰富的植物,所以中国早期人类,经过漫长时间反复不断地“尝百草”,所寻找到的食物绝大多数是草类植物,因而他们发现和用得最多的药物,也大多是草类,汉文“藥” 字撷取草头偏旁的渊源即此。基于同样理由,中国古人把中药统称为“本草”,即是指治病以草类药为本的意恩。
“藥〞字结构中有“樂”字,其用意也和治病有关。“樂”字通常有音乐、快乐、欢乐、安乐、爱好等含意,这是众所熟知的。但在古代,“樂”与“疗”还可通用,在此种情況下,“樂”的读音也与 “疗”的读音相同,意为止住、消除。在《诗经》里,有“......泌之洋洋,可以樂饑(饥)”的诗句(《诗·陈风·衡门》),东汉经学家郑玄将其解释为:“泌水之流洋洋然,饥者见之,可饮以疗饥。”表明了“樂饑(饥)”是“疗饥”的意恩。由此可见,草宇头加樂字组成的 “藥” 宇,泛指能疗疾除病的草,所以,《说文解字》写到:“藥,治病草,从草,从樂。”所作解释,简明贴切。
图源:网络
编辑:佩兰
原标题:《医史与文史 | 简叙“医”字和“药”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