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為504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809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5.65%,比上年末提高0.57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42.9萬人,出生率為8.51‰;死亡人口35.7萬人,死亡率為7.08‰;自然增長率為1.43‰[36]。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常住人口為50,126,804人[37]。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6,023,76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4,103,043人,增長8.92%,年平均增長率為0.86%。其中,男性人口為25,916,169人,佔總人口的51.7%;女性人口為24,210,635人,佔總人口的48.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7.04。0-14歲的人口為11,842,501人,佔總人口的23.63%;15-59歲的人口為29,920,524人,佔總人口的59.69%;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363,779人,佔總人口的16.69%,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114,117人,佔總人口的12.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7,170,956人,佔總人口的54.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2,955,848人,佔總人口的45.8%。
至2017年末,廣西戶籍人口為5600萬,常住人口為4885萬,其中男性2951萬人,女性2649萬人,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11.38,人口密度為206人/平方公里,自然增長率為8.92%。0-14歲人口佔比22.11%,15-64歲人口佔比67.94%,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9.95%。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為2404萬人,農村人口為2481萬人[38]。
民族
編輯
主條目: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構成列表
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分市縣壯族分布圖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其中壯、侗、仫佬、毛南、京、水、仡佬為珠江流域土著原住民族,漢、瑤、苗、回、彝 分屬於漢朝以後不同朝代由黃河長江流域與福建廣東遷入廣西,嶺南東部被改土歸流實行編戶齊民的壯族先民與福建廣東移民為廣西漢族主要來源。 [39]。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891.61萬人,佔62.82%;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711.05萬人,佔37.18%,其中壯族1444.85萬人,佔31.3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23.34萬人,增長4.46%;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10.05萬人,減少0.58%,其中壯族人口減少9.6904萬人,減少0.67%。
2020年全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1,318,824人,佔62.4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8,807,980人,佔37.52%。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2,402,728人,增長8.31%,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35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700,315人,增長9.94%,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35個百分點。其中,壯族人口增加1,273,534人,增長8.81%,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3個百分點。
全區戶籍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201.90萬人,佔62.06%,比2000年增加287萬人,增長9.8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957.56萬人,佔37.94%,比2000年增加148.19萬人,增長8.19%,其中壯族人口為1658.72萬人,佔32.15%,比2000年增加105.61萬人,增長6.80%[40]。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構成(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41]
民族名稱
漢族
壯族
瑤族
苗族
侗族
仫佬族
毛南族
回族
布依族
京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31,318,824
15,721,956
1,683,038
578,122
362,580
180,185
73,199
35,347
31,303
29,326
112,924
佔總人口比例(%)
62.48
31.36
3.36
1.15
0.72
0.36
0.15
0.07
0.06
0.06
0.23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83.59
8.95
3.07
1.93
0.96
0.39
0.19
0.17
0.16
0.60
語言
編輯
廣西壯族自治區比較通用的本地語言是壯語、桂柳官話、本土粵語,非本地語言則為全國通用語普通話。根據2005年《廣西語言文字使用問題調查與研究》,廣西境內使用人口最多的地方語言為西南官話桂柳片,佔比達49.86%(多語者已分計,下同);第二位為普通話,佔比亦達49.68%,與西南桂柳幾乎持平;第三位為壯語,佔比45.51%;其次為粵語次方言,佔比30.79%(邕潯片︰14.23%、欽廉片︰9.28%、勾漏片︰7.28%);桂北平話(8.46%)、勉語(5.99%)等[42]。
壯語
編輯
壯語表演
溶洞旅遊區
廣西苗族
壯語是廣西土著原住民壯族的民族語言,壯語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除普通話外的法定官方語言。除壯族外,部分在壯區居住的漢族和其他民族也使用壯語。其分布極廣,和貴州布依語、越南岱儂語、泰語、老撾語、緬甸撣邦語、印度阿洪語同屬於壯泰語族,使用者也不僅僅是壯族人,世居農村的漢族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也使用這種民族語言。因為廣西壯族經濟處於弱勢, 世居和第二代的城市壯族人漢化比較嚴重,較少有能使用本民族語言的,轉而使用壯族口音比較重的壯漢混合方言,而在漢族地區居住的壯族則極少懂壯語。隨着漢語言在廣西普及,農村傳統壯語也受到嚴重衝擊,面臨着可能消失的嚴峻挑戰。雖然廣西廣播電視台周一至周四早上6:10都有壯語新聞欄目,但大量廣西青年及文化知識份子呼籲開通廣西壯語電視台來傳播及傳承壯語言,還有120位壯族專家學者署名向當時溫家寶總理寫公開信,要求開播壯語衛視,但至今尚未開通。
桂柳官話
編輯
桂柳官話為西南官話的一個分支,是廣西土著壯侗語族學習西南官話而形成的方言,是帶有土著壯侗語族口音和詞彙的西南官話,大約形成於明朝,主要使用地域為桂中平原及桂東北的桂林地區一帶,為廣西最強勢的漢語方言[43]。桂南和桂東南也有部分語言區分布。桂林、柳州為其最明顯的兩個使用城市,是明清時進入廣西的西南官話的土著化。清末民初隨着廣東商人和廣東移民進入廣西,更因為廣西政治中心由桂林遷往南寧,桂柳官話的通行程度曾一度下降。(《李宗仁回憶錄》中多次稱民國時期的桂系軍閥部隊內部主要使用廣東白話,且李宗仁本人亦通曉廣東白話,曾用廣東白話與廣東軍閥陳炯明會談)。
普通話
編輯
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現為中國大陸基於承德官話的官方標準語,歷史上並非廣西地區的通用語言,而是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推廣普通話政策,普通話開始在廣西各地流行起來。
平話
編輯
平話是曾經通行於廣西部分地區的本土「壯漢混合方言」,是廣西土著壯侗語族學習宋朝官話而形成的本地方言,歸類尚有爭議。分南部平話(桂南平話)和北部平話(桂北平話)兩種,南北平話之間差異非常大,北部平話內部差異不小。近年來漢語方言學界傾向於將桂北平話跟桂南平話區別對待,視作跟粵北-湘南土語類似的一個土語群。平話在廣西人傳統認識上,南部方言可歸入土白話(但桂南平話與土白話並不能通話),北部方言大致上可歸入麻蓋話或粵北-湘南土話。
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一篇論文,將平話列為一個不從屬於粵語的獨立的漢語方言。據該文宣稱,平話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項:
保留入聲(塞音韻尾)
分尖團
中古漢語中先、蕭等三等韻的主元音作細音,齊、痕等韻作洪音
歌、寒、唐等韻的主元音作[a]
全濁(濁塞音、濁塞擦音)清化,不分平仄,一律不送氣
陽入分上下
其中後三項常被引作平話獨立於粵語的證明。但是,很多學者指出:粵語方言同樣具有全濁不送氣、陽入分上下的特點,而陽入分上下在平話內部並不統一,南北平話差異很大不宜歸為一類。廣西的桂柳官話同樣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桂南平話獨立的證據不充分。而桂南平話有自己的歷史來源,是過去歷史上北方漢族移居此地,並與本地壯侗語族先民古越語雜合而形成,與廣東粵語關係不大。桂南平話屬於粵語方言的證據也不足。歸屬問題還存在爭議。
粵語次方言
編輯
廣西粵語,是廣西土著壯侗語族學習廣東白話而形成的方言,是帶廣西土著口音和詞彙的白話,分布範圍為賀州至欽州連線的東南部城市,占廣西壯族自治區20%左右的地域。廣西中部原本以平話為主,民國時期新桂系因提升農業技術需要,將桂東南地區的粵語次方言人口移入桂中平原一帶,同時有大量廣東移民進入廣西腹地,因此一些地方也有少量土白話村落存在。早期被改土歸流的桂東南壯族人操土白話。粵語在廣西通常俗稱為「廣東白話」,本地的平話也經常俗稱為「白話」,使用者被稱作「白話佬」。白話包含許多各有特色的方言,廣西白話語內部差異較大,分屬多個不同的方言片。
現狀:1996年開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致力使用行政手段在多個城市實行「推廣普通話」政策,當年率先把南寧市和梧州市公共汽車的南寧土白話報站取消,南寧電視台、電台等媒體禁止土白話。[44]在2001年取消南寧市和2002年取消北海市(市區)的珠江頻道,其他大城市如貴港等亦被取消,現在只剩下靈山、浦北、北海(農村)、桂平、平南、博白、岑溪等部份農村及梧州市(含轄下縣城)、賀州市可以收看。2004年,廣西電視台影視頻道晚上取消播放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純正原版音電視劇。2010年12月26日,廣西電台經濟廣播播出18年廣東白話節目被取消,經濟廣播原來是廣西電台唯一用普通話、廣東白話雙語播出的系列台。2012年12月28日,南方衛視在廣西全境範圍內的數字電視網絡突然停播,廣西現已無任何省級範圍播放的純廣東白話頻道。現在廣西土白話已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帶有壯語、廣西平話混雜口音的「南寧普通話」。
麼個話
編輯
麼個話,又有𠊎話、新民話、麻蓋話、長樂聲等別稱,是從福建、江西一帶遷入廣西的畲族後裔使用的方言。主要分佈於廣西東南部,以欽州、防城港、靈山、合浦、博白、容縣、陸川、賀州等縣市為主,其他地區如柳州等地也有零星分佈。麻蓋話分佈區一般也同時通行周邊的其他方言。
閩南語
編輯
廣西的閩南語主要分布在平南縣、藤縣、桂平市、柳州市等縣市,使用者約30萬人[45]。在潿洲島[46]和一些沿海島嶼也有分布,使用者人數少,主要是歷史上從雷州半島等地遷來的漁民後裔。
其他少數民族語言
編輯
其他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有瑤族的布努語、拉珈語,苗族的各種苗語方言,毛南族的毛南語,侗族的侗語,京族的京語,等等數十種之多。
華僑華人
編輯
根據《廣西籍華僑華人概況》壹書,原籍廣西的華僑華人約有三百萬人,分佈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美國等國家。值得一提的是,廣西社會科學院出版《八桂僑史》季刊,是一份內容上乘的硏究華僑史(包括廣西籍華僑及其他省份華僑)的刊物。